简介

风波定大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章 张九龄罢相 废太子殒命(3/4)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

“陛下!”跪在地上的张九龄已缓缓地将头上的进德冠取下,恭谨地放在身前,再抬起头来的时候已是老泪纵横。

他呜咽道:“臣本一介布衣,蒙陛下恩宠擢拔,腆居高位。然臣绝无卖直取名之心,更无结党营私之意,此天地可鉴。今老臣年事已高,不能匡正人主,愿乞骸骨,归老林泉,望陛下恩准。”

“子寿!”李隆基脸色陡然一变,但还是亲切地称呼了张九龄的表字,安慰道:“朕深知卿忠直,才将如此大事与卿商议,怎可如此意气行事?朕方才言重了,卿速平身。”

门外檐下的高力士手揣浮尘,仰望着天边飘过的悠悠白云,轻轻吐了口气。

他对殿内君臣的脾气都是了解的,张九龄对当今圣人,对大唐的忠诚是没得说的,但就是他那个读书人的死硬脾气也着实让人受不了,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面折廷争,经常让圣人下不来台,饶是圣人修养极高,也常对张九龄颇有微词。

有一次,张九龄献上了他亲自编写的五卷《千秋金鉴录》,其中列举阐述了历代兴衰治乱的根源,圣人读后,在深表欣喜之余,也耐人寻味地说:“张子寿想做本朝的魏玄成啊!”——圣人把张九龄比作太宗皇帝时候的魏征,但那口吻显然略带嘲讽。

高力士很明白,本朝天子可与太宗皇帝大有不同。

贞观时候大业初定,内外交困,对内阁的倚重极大,故此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岑文本以及魏征等宰相班子以稳定为主,况且太宗在马上打天下,常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鉴,故此鼓励群臣批评时政,他也能够积极纳谏,不拘小节。

而如今天下成平日久,疆域、人口、货殖、赋税、军备等都比立国之初增长了若干倍,前些年,圣人也以毫无争议的政绩举办了封禅泰山的大礼,大唐的荣光远播四海,大唐的国力早已远远超过了太宗、高宗两位皇帝在位之时。

另一方面,当今的天子李隆基在经历了武周、中宗、睿宗时期的无数次宫廷政变的历练,深知这头“权力”的怪兽那几乎能吞噬一切的恐怖,朝堂内外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所以即便是姚崇、宋璟这种堪称名臣的俊才,也不会在相位上驻留超过三年。

高力士略一盘算,自圣人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勇于实干,宋璟法度森严,张嘉贞善于吏治,张说精于文治,李元绂、杜暹等崇尚节俭,每位宰相都遵照圣人对治国的纲要在特定的阶段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又不至于大权独揽。

相比之张九龄则忠直敢谏,李林甫就要机变乖巧许多,而且特别善于体察圣意,他不仅做事细致周到,更善于平衡各方利害,且凡事都直奔结果,从不拘泥纠缠,故此堪称能臣。去秋,圣人想从东都洛阳提前返回西京长安,张九龄就以怕耽误沿途农事为由死命劝阻,还是李林甫提出为沿途州县免除租庸调,这才遂了圣人的心意。

“怕是子寿之后,就轮到哥奴喽”高力士暗想,但心中却总是隐隐地对李林甫有些吃不准,“福兮?祸兮?……。”

果然,李林甫当天在朝堂上虽然未发一言,退朝后却私下向天子进谏,曰:“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

从此,在不知不觉间,天子李隆基与首席宰相张九龄的意见冲突就逐渐多了起来,而对李林甫则日益器重。

终于,在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入阁的问题上,天子与张九龄的矛盾激化到了不可收拾。

牛仙客统领朔方节度府多年,厉行节约,府库充盈,政绩可观。得到李林甫的举荐后,天子龙颜大悦,欲任命牛仙客为尚书,并加爵位。

不出所料,中书令张九龄再次反对,道:“自开国以来,尚书之职只有德高望重者才可担任,牛仙客边疆小吏出身,骤然提拔到清要之位,恐怕遗羞朝廷。况且身为边将,充实仓库,修理器械,乃是本职,不足以论功。陛下赏赐金帛即可,不可封爵。”

天子怒道:“你嫌他家世寒微,难道你张九龄就出身名门吗?”这句话一出,显然已不想再周全眼前这位首席宰相的面子了。

张九龄浑身一个激灵,颤声答道:“臣虽然出身在岭南寒门,但臣却在中枢多年,执掌文诰。牛仙客边疆小吏,目不知书,如加以重用,恐难孚众望”,说罢便伏在地上晕了过去。

群臣记得清楚,那天一贯温文尔雅的天子把宽大的袍袖一甩,径自回宫去了。

退朝后,群僚谈及此事,李林甫唏嘘道:“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他这话说的颇为真诚,似乎深深体谅天子的不易,赢得了颇多同僚的赞同。

不久,天子诏旨颁下——封牛仙客为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赐陇西郡公,食邑三百户。这道诏旨立即掀起了一场席卷大唐朝堂的****。

随即便有人上书弹劾中书令张九龄“卖直取忠,大伪似真,结党专权,排除异己”,而先前弹劾过牛仙客的监察御史反而被天子降旨杖杀。

紧接着,张九龄、裴耀卿等两位老臣就被免去了宰相职位。再没过多久,张九龄就被贬为荆州长史,从此远离朝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风波定大唐请大家收藏:(m.lanmosy.com)风波定大唐蓝墨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