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至高神祗之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五章雨擎见闻(二)(2/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

望着他们,祝孝廉心里竟有了些许羡慕,这个郡士,自己考了七次,耗费十年之功,才有今日功名,离做官还远着呢。如果自己投军,早就会是万人将了,再加上自己的读书人身份,上官一定会高看一眼,等我晋级先天,就算回到南柯郡,统领一郡之兵,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此番回家,一定要勤心修炼,打破先天屏障,到时候再来为魏大人效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蒙英为祝孝廉二人指点了南柯郡的方向,着急回乡的主仆二人与魏鸿在城外就分手了。离别之际,魏鸿送给他们一个信物,如果祝孝廉日后想要在官场有所作为,可以来找他帮忙,魏鸿定不会推辞。

南轩郡与雨擎郡一山之隔,却是两个天地。莽苍山脉东西横跨三千里地,南北近六百里,是南荒与王朝东部的天然分隔线;雨擎郡与南轩郡之间,只有莽苍山脉深处一条不足三丈宽的山间小道相通,曲曲折折,时高时低,地势险恶,人兽难行。这条管道还是宣宗时修建,工部官员五百年不曾到此,王朝中枢也没有责难,因为对这两千里三丈小道进行检修,比在王朝腹地新建一条万里十丈大道都难。莽苍山脉的小股蛮族,时而出没的凶恶妖兽,南荒特有的毒虫瘴毒,没有几百修士护卫,没有足够有效的救命丹药,那些珍惜生命的洪京工部大员,怎么敢来此险地,更不要说监督道路检修了。所以,最近几百年,莽苍官道越来越难走,来往两地的商人也越来越少。雨擎郡的人口,近两百年就一直是负增长,移民回迁的人数却越来越多。任重道远啊,听到这些不好的消息,魏鸿心中感慨万千。

来到轩羽府两天了,魏鸿和蒙氏兄弟就住在朝廷为宦游的官员准备的高级驿站里。兄弟俩是本地的地头蛇,虽然二十年没有回来了,但一些老朋友还在,打听雨擎郡的消息不难。可是他们带回来,没有一个好消息,朝廷设在东霖行省的官府形同虚设,几百年里,朝廷没有派出过一只禁军,来帮助南荒九省平叛,当地民众早已不再指望王师到来。当地的卫军早已是地方大族的囊中之物,王朝派去的总督,郡守,知府等官员,令不出衙门,没有大族的同意,除了自己的亲卫,他们调不动任何一支军队。宣宗时新拓的南荒疆土,如今是不是还奉洪氏皇族为正溯,还得看当地大族的意思。坊间议论,十万大山中的仙人宗派,有弟子出没在九省大族府邸之中,成为他们的家族客卿的,也不再少数。知府,郡守,总督给朝廷的奏报,多半是虚假奏报,任何一封流出南荒的官文奏折,都是按照那些大族上位者的心意书写的,朝廷官员早就被架空了。

原来如此,离京之前,皇帝和高从仁一再嘱咐,必须先在雨擎郡站稳脚跟,才能筹谋整个东霖;掌控东霖,才能对南荒其他行省展开行动。朝廷中枢不是不知道南荒的情况,而是他们有所顾忌,十万大山里面的修仙宗派,可不是好惹的。几百年间,朝廷给南荒派出过三百多个二品总督,能活着走出南荒的不足十个,至于郡守,知府更是不知凡几,不是被收买了,就是人间蒸发,通常过了几十年,中枢还没有得到他们死亡的消息,因为有他们笔迹的奏报,每月都按时送到了通政司。靠,好大的坑啊。洪兴钰,高从仁,都TMD不是好人,以为我是初出茅庐的小子,冲劲十足,又有先贤修为,不惧这些土著势力,一定会给朝廷在南荒打开这几百年未变的局面。

幸好,魏鸿不是纯粹的儒修,没有那么固执的性格,也无忠君报国的愚臣思想。孟子曾经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九省民众之所以和朝廷离心离德,原因有三。其一,南荒本地居民主要是归附蛮族小部落和朝廷腹地弃民和罪民组成的移民,本来就对洪氏皇族没有多少敬畏之心;其二,五百年前,正当蛮荒山脉中诸部蛮族肆略南荒九省之时,朝廷没有派出一支精锐禁军来此平乱,致使当时九省民众百不存一,几近灭族;其三,这几百年中,当地大族联络十万大山中修仙的家族子弟,让其归家,守土安民,他们带回来一大票同为师兄弟的低级修士,使朝廷中枢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动九省大族。这几百年来,大洪王朝没有给九省居民安定和平的生活,反而一再派遣官员,妄想收回被当地大族控制的地方权力,当地人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明里暗里,因为此事丧命的南荒官员不可计数,如果魏鸿只是一个普通儒生出身的,被派往南荒为官的新晋进士,估计他的下场,不会比自己的那些前辈好多少。

朝廷衮衮诸公给予魏鸿如此高位,未尝不是,希望有奇迹出现,但实质上,还是把他当做探路小卒,不过是修为有点高的棋子罢了。果然,天上掉的不一定是馅饼,很有可能是裹着蛋糕皮的大陨石。

----------------------------------------------------------------------------------------红票,有木有?

喜欢至高神祗之路请大家收藏:(m.lanmosy.com)至高神祗之路蓝墨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章